搜索
查看: 723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二十四道拐》首播仪式今举行 超长版片花震撼全场

[复制链接]

10

主题

10

帖子

47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7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11 09:53: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首部描写抗战时期中国军民和盟军将士在驰名中外的“史迪威公路”贵州晴隆区段浴血抗敌的大型电视连续剧《二十四道拐》于9月6日下午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据悉,该剧将于9月9日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首播,9月22日登陆贵州卫视。

    《二十四道拐》的播出,使历史迷雾所尘封的滇缅公路“二十四道拐”重新展现在观众眼前。该剧讲述了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战场,中国东部已经落入日寇之手,国际援华物资只能通过西南边陲的滇缅公路运送到重庆等地抗日前线。这条史称“史迪威公路”的滇缅公路就成了战略物资运送的大动脉,而其东段的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就成为其“咽喉”要冲。
    这条运输大动脉能否正常为前线“输血”,成了敌我双方决战的关键因素之一,一场“断”(桥、路)与“保”(桥、路)的生死决战就此在贵州晴隆公路区段中展开,外抗强敌、内斗汉奸特务,中美盟军并肩战斗的场面一一呈现,剧情跌宕起伏,充满悬念,引人入胜。另外,高清航拍的“二十四道拐”雄奇险峻的公路奇观、贵州优美的自然风光也是该剧的一大看点。
     恢复国家记忆重现抗战史实这部电视连续剧的拍摄被专家称为“复活国家记忆”:1945年3月26日,美国通信兵随军记者约翰•阿尔贝特从重庆去昆明途经晴隆,被“二十四道拐”的奇观吸引,在对面的山上拍下一张世界闻名的照片:长长的美军十轮大卡车队,沿着一条如蛟龙腾空的“S”状狭陡公路,从幽深的谷底向着险峻荒凉的山顶缓慢爬行。该照片首次刊登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醋瓶子乔的战争——史迪威的缅甸战役》封面,标注为“中国境内史迪威路之二十四拐”。很长一段时间,二十四道拐被误认为在中国云南,可很多国人和追溯记忆而来的美国老兵,并未在云南找到相似的公路。直到2002年,一位研究滇西抗战史的云南人戈叔亚,历经波折来到贵州省晴隆县,才向世人揭示了真实的二十四道拐在贵州,从而纠正了一个57年的谬误。该剧的总制片人、总编剧欧阳黔森指出,抗日题材近几年大热,质量却良莠不齐。其实,尊重历史才能创作出最好的剧本。他说,《二十四道拐》秉承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做剧”原则,以此唤醒国人的历史记忆。除坚持尊重历史的原则外,该剧也是第一次真正从国际视野展现二战期间的中国抗战,以一段不可思议的“公路建设奇迹”和“守桥传奇”,书写了一段英勇不屈的抗战历史、一段感人肺腑的国际友谊和一段几乎被历史遗忘的国家记忆。该剧制片人庞敏表示:“健忘的民族没有未来,‘二十四道拐’不仅是地图上的一处标志,更蕴含着中华民族不屈的意志和奋发的精神。尽管它被时间掩埋了几十年,今天看来,它对人心的冲击与震撼依然不减。”贵州有厚重的抗战历史,必须有一部自己的影视作品来全面讲述抗战,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一直以来,贵州人民为抗战胜利付出的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都不为人们所熟知,一如他们固有的淳朴和善良。在那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中,贵州不仅为抗战前线输送了占到当时人口6%以上的80万“草鞋兵”,贡献了抗战兵力,以最宽广的胸怀接纳了西迁的各大高校,还用血肉之躯铸就并捍卫了抗日物资补给大通道——滇缅公路。“二十四道拐”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的重要地标和历史证据,以雄辩的事实驳斥了近年来西方世界为日本军国主义张目、淡化中国人民为抗战胜利作出的巨大牺牲的企图。连续剧《二十四道拐》作为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十二五影视规划重大文艺项目,将沉寂了半个多世纪的“二十四道拐”搬上荧幕。
    该剧剧本在讲好贵州故事,突出贵州特色,重现“二十四道拐”峥嵘岁月等方面有独特的思考,曾获得2013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年度优秀剧本称号。《二十四道拐》的拍摄,用艺术的形式再现了贵州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国际友军一道抗击日寇、感天动地的英雄史。在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伟大时刻,该剧的播出必将会谱写一曲义薄云天、深具史诗品格的精神赞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昭示抗战胜利的荣光属于具有民族大义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历史真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