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尔德林:一个纯粹的诗人 石一鸣 一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Fr·Holderlin,1770-1843),他出生,写诗,发疯,死去。 在一个思想贫乏而技术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荷尔德林诗的本质奠定了人性与神性的基石。从现代诸多思想家和文论家对荷尔德林诗歌意义的阐释与评价中,可以看出荷尔德林成为了被广泛研究和深入讨论的热点诗人。在二十世纪中,西方学者、作家、哲学家对荷尔德林进行了高度的评价与前所未有的阐释。这些研究人物中有格奥尔格、狄尔泰、海德格尔、本雅明、茨威格、特洛尼森、宾德、弗兰克等,其中以狄尔泰和海德格尔的研究影响最大。狄尔泰在他的名著《体验与诗》中,有一章是专门评价荷尔德林的。那是他的《体验与诗》初版时新写的,是对这位介乎古典派和浪漫派之间的诗人的独到见解的评传,使这位几乎已遭遗忘的,在文学创作中进行形而上思考的诗人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与重视。狄尔泰结合荷尔德林的生活经历分析他的人类理想赞歌、长篇小说《许佩里翁》和未完成的诗剧《恩培多克勒》,阐述了他在万有在一论的深入思考方面如何走在他的同窗友人黑格尔和谢林之前。而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的解释构成了他自己哲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海德格尔从荷尔德林找到了一种思与诗的对话。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的阐释主要收集在《荷尔德林诗的阐释》中。荷尔德林的诗对于海德格尔来说尤其重要,正是在荷尔德林的《在可爱的蓝色中闪烁……》这首诗中,他发现了诗意地栖居的形象。荷尔德林对诗的神性思考,给哲学注入了一股生命血液,以致海德格尔找到了存在的另一方面的根源:这就是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海德格尔认为,诗意并不意味着仅仅是附加于栖居之上的一种装饰或额外的奖励,毋宁说,诗是那能使人真正栖居之物。诗是那能使我们保护、保存与庇护事物于它们本性中者,它也能使我们度量我们自身。这是海德格尔从荷尔德林诗的阐释中对诗的理解。 在中国,二十世纪上半叶荷尔德林就已经受到了关注。中国早期关注荷尔德林的有冯至、季羡林、李长之、杨业治等。荷尔德林的名字在中国最早见诸茅盾主编的《小说月报》第八期“德国文学研究”专栏(1921年8月10日版)的文章上;而我国第一首荷尔德林的译诗,则是冯至翻译的诗人的小说《许佩里翁》中的《命运之歌》。继冯至之后,在中国注意到荷尔德林的是30年代初在清华大学外文系学习的杨业治、季羡林。季羡林用英文写的学士论文是关于荷尔德林的,题目叫《论薛德林早期的诗》,同时季羡林将它改写为中文,发表在1933年4月19日的《清华周刊》第三十九卷第五、六期合刊上,题为《现代才被发现了的天才——德意志诗人薛德林》。此外,季羡林还写了《近代德国大诗人薛德林早期诗的研究》。在抗战期间,专攻外国文学的陈占元从法文翻译过奥地利作家斯特芬·茨威格的《荷尔德林的诗》。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刘小枫的《悲壮的还乡——读荷尔德林》,海子的《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等文章;九十年代后,顾正祥译有《荷尔德林诗选》,戴晖译有《荷尔德林文集》,莫光华译宾德的《荷尔德林诗中“故乡”的含义与形态》和弗兰克的《荷尔德林与狄奥尼索斯神》等译作。 在林林总总的荷尔德林研究成果中,经常出现那些非常崇高的精神对象:诸如“自然与神性”,“人类共同体与诗人使命”,“希腊与西方”,“神话与基督教”这类主题;那些超越时空的形象:诸如“许佩里翁”,“狄俄蒂玛”和“恩培多克勒”;还有诸如“希腊颂歌”和“品达式凯歌”之类的诗体。但我即将要说的,是以上述主题为基础的另外话题。
二 1793年7月21日至23日间,荷尔德林致诺伊弗尔的一封信,其中有一句是这样写的:“我是这样告诉施陶林:如果我的稻草的火焰早已熏烟缭绕,而诺伊弗尔的宁静之火越光芒耀人,可这也许并不总是令我惊骇,至少在一些神圣的时刻,我从极乐的自然怀抱或是从依立苏斯河畔的梧桐林中返回,在那儿我安坐在柏拉图的学生中间,目光追随着这位荣耀者的飞翔,看他如何穿越远方幽邈的元古世界,或者我带着眩晕跟随他潜入深处的深邃,进入精神国土的最偏远的终点,世界的灵魂把它的生命释放到自然的千万条脉络中,汹涌而出的力量按照它们变幻莫测的周期回归自然,或者当我醉饮了苏格拉底的琼浆和他在宴饮时欢娱的友情,聆听如痴如醉的青年,他们如何以甜蜜而热情的谈话对神圣之爱表示敬意,而诙谐者阿里斯托芬插科打诨,终于大师,神圣的苏格拉底,亲自以他天国的智慧教育所有的人,爱是什么——这时,我的心灵之友,我当然不那么气馁,并且有时认为,我的小小著作,《许佩里翁》,一定染上了在这样一刻的温暖和照耀我的甜蜜之火的闪光,间或也还为人的欢乐澄清了一些东西,在作品中我真正地生活并且操劳。” 生活就是操劳。在作品表现出来的一切反映生活的现象都是操劳的结晶。因而,我们首先要理解操劳的世界意义:即操劳属于一种什么样的照面。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写道:“寓于上手事物的存在可以被把握为操劳。”“寓于……的存在是操劳,因为这种存在作为‘在之中’的方式是它的基本结构即操心规定的。”操心,是海德格尔存在哲学讨论的一个主题,在这里,我们就不必过多赘言。我们回到操劳的意义上,寓于作品的存在是操劳。从荷尔德林上面的那句话中可以看到:荷尔德林寓于柏拉图、苏格拉底的存在中,于是他的操劳是对古希腊哲学之光的操劳。荷尔德林曾说,美的艺术的故乡在希腊。因此,他把古希腊的文化灵魂畅饮在自己的内心里,他得到的是温暖与甜蜜之火的燃烧:《许佩里翁》,作为他的惟一的自传体小说。《许佩里翁》描述诗人的成长过程,他怎样领悟自身的人性及其承担的使命。作品中的诗人用语言表达出他天赋的美和神性,这种语言的交流是在友谊这样的相互关系中实现的。亚当斯这个人物代表着年长的起领导作用的朋友(狄尔泰根据荷尔德林的成长历程,指出亚当斯是当时荷尔德林他们的精神导师费希特),阿邦达是同龄人(狄尔泰指出是黑格尔),而女友狄俄蒂玛则为不同凡响的美的启示者。作品以书信体的形式叙述许佩里翁的成长过程,所有的人与事都放在和一位德国朋友北腊民的通信中,换句话说,整段历史都被扬弃到记忆之中。《许佩里翁》是荷尔德林对希腊向往和热爱的结晶,是荷尔德林的最高艺术的体现。在《许佩里翁》审美的抒情中,语言的溢美也表现了诗人的悲剧意识。荷尔德林研究和翻译索福克勒斯的作品,而索福克勒斯本人是一个悲剧作家,由此,荷尔德林或多或少都会带上索福克勒斯的悲剧意识的。其中他的代表诗剧《恩培多克勒》就是他的悲剧意识的最高艺术体现。“悲剧”一词在希腊语来说,是“山羊之歌”,即在对掌管万物生机的狄奥尼索斯酒神的祭祀中,头戴羊角,身披羊皮的人合唱的酒神赞美歌。这是戏剧类型的悲剧的最早形态。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着重地讨论了悲剧,其中包含美学的悲剧观。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成为了西方美学和艺术学关于悲剧理论的思想源头,尤其注重对人物悲剧复杂性的强调和辨析。而荷尔德林作为一个研究古希腊文化的诗人,至少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他是清楚的。同时我们不要忘了,诗人与黑格尔、谢林是朋友,都是学哲学的。而哲学则是古希腊文化的荣耀。因此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之光也会照到荷尔德林的。只是黑格尔和谢林成了大名鼎鼎的哲学家,而荷尔德林却走向了诗人的命运之途。也可以这样来说,荷尔德林不仅偶然也是哲学家,在德国唯心论中把他放在黑格尔与谢林边上,而且他还是一个比其他所有哲学家更深刻的哲学家,因为他的思想是纯粹诗性的,他的诗融合了古希腊文化的内涵。这种内涵体现在《许佩里翁》、《恩培多克勒》和许多抒情诗中(称为“希腊颂歌”或“品达式凯歌”) 。
三
荷尔德林作为纯粹的诗人,我们且看他在《论诗歌类型的区别》中是怎样来区别诗歌的: 抒情诗,表面上为理想的诗歌按其意义是天真的。它是延续一种情感的比喻。叙事诗,表面上为天真的诗歌按其意义是英雄的。它是伟大追求的比喻。悲剧诗,表面上为英雄的诗歌按其意义是理想的。它是一种灵性关照的比喻。荷尔德林在这里的区别是三位一体的。如果把这三种诗歌类型组合在一起,可以看出荷尔德林的这种区别是相互融合的: 抒情诗 理想的诗歌 天真 叙事诗 天真的诗歌 英雄 悲剧诗 英雄的诗歌 理想 它们之间的基调是天真、英雄、理想。这三种基调构成了诗歌的不同类型,一般是分为抒情的、叙事的、悲剧的。而荷尔德林的诗,已经包含了这三种诗歌类型。《许佩里翁》是一部抒情的诗歌,也是一部叙事的诗歌,更是一部悲剧的诗歌。诗人在这部作品中注入了天真的、英雄的、理想的血液,使整部作品读起来达到了一种宁静致远的、情节动人的、语言优美的效果。当然,诗人按其诗歌观念进行创作,他的作品体现了三种类型的诗歌意义。他的抒情诗是独一无二的,他的大多数诗作都是抒情诗,称为“希腊颂歌”或“品达式凯歌”。而《许佩里翁》可以看作他的叙事诗的绝唱;《恩培多克勒》是他的悲剧诗的代表,也是悲剧意识的最高体现。荷尔德林曾经进一步对这些不同类型的诗歌进行了注释。他说:“悲剧诗人乐意研究抒情诗人,抒情诗人乐于学习悲剧诗人。因为在悲剧中有叙事的完满,在抒情中有悲剧的完善,在叙事中有抒情的完美。如果有三种完善皆已是所有三种的综合性表达,那么在每一种诗中,三方面中却有一面是最领先的。”而荷尔德林在诗歌中领先的一面是抒情诗。有人认为,荷尔德林的抒情诗比歌德还要伟大。的确,荷尔德林的抒情诗是独一无二的。他在研读古希腊的文化遗产中,创作了“希腊颂歌”与“品达式凯歌”的抒情诗,这些诗不仅表现出诗人寓于在其中的哲学之思的存在意义上的操劳,而且体现了诗人对艺术女神的神性的把握与运思。荷尔德林的全部个性都体现在这些诗中,同时也体现在他作为诗人的存在中,因此,荷尔德林的诗歌在其古典时期是优美的,在其晚期是严谨的,他的语言含有那种独具一格的真理性分量——绝不会让人怀疑,诗中的一切表达都出自诗人之内心,而诗的分量都是源自诗人对诗的理解上。
四
诗的本质是什么?这本身就是关乎人性与神性的和谐与统一。荷尔德林思与诗的对话,就是一种纯粹的诗歌的本质。贺伯特·博德在《荷尔德林与黑格尔》中讲述道:“荷尔德林之思的三个阶段,也就是他为诗的三个阶段:1、感激和庆祝;2、洞见赞歌的被拒斥的存在;3、鉴于这种拒斥的庇护特性,想通这个问题,思从瓦解、死亡的感觉出发,经历对已瓦解者的回忆——这意味着,把已瓦解者思作‘曾是’,让思的自由构设最终成为把握和理解。”荷尔德林之思,是诗与思的对话。而诗作为纯洁无邪的事业,从事诗之思,也就是对一种至高无上的界限的把握和理解。荷尔德林通过作诗,到达了思的命运的庇护之所。荷尔德林的感激与庆祝,应该是一种对祖国天父的给予的感激,一种对祖国天父的给予的回报:庆祝。荷尔德林在《浪游者》中写道: 而你,凌驾云霄, 祖国之父!强大的苍穹!还有你 大地与光明!你们合一的三者,存在并相爱, 永恒的诸神,与你们同在,这联盟永不破裂。 荷尔德林的统一之三是天空、大地与光。这三者是人存在的根源与基础。如果缺失其中一种,人是无法按人的正常存在而存在的。但是在历史现实中,诗人的使命却是在黑夜中呼唤诸神。黑夜是瓦解、死亡之所,思从这个地方而来。历史现实是黑夜、大地与光的瓦解与死亡。由于三者各为其所,致使诗人在神圣的黑夜中浪迹,走遍大地。为什么诗人要这样去做?那是因为诗人在寻找诗与思的根源。于是通过对瓦解者的回忆,荷尔德林最终把思构成了把握和理解。而思的尺度是:对祖国在历史现实中的瓦解的感觉,对已瓦解者的回忆,那个祖国曾是希腊。诗人思的源头又回到了希腊。但是希腊在诗人看来,它已经瓦解和死亡,而要对它把握和理解,只能靠材料才能回忆。荷尔德林曾写有《希腊的美的艺术的历史》一文,他具体讨论了古希腊美的艺术和艺术家对美的观点的历史。因此,荷尔德林《在毁灭中诞生》如是说:“祖国的没落或者过渡(在此意义上)在现存世界的肢体中感觉到自己,新生者,青春和可能也正是在现存者瓦解的契机和程度上感觉到自己。”毁灭,在荷尔德林看来,是瓦解的契机、祖国的没落或过渡,而瓦解的另一面则是建立,建立意味着诞生。于是诗人在《反思》中又说:“一些人在较大的火焰中,而另一些人在较小的火焰中仍保持必要程度的慎思,这是感情的尺度,每一个人都具备它。在清明的理智离开你之处,那儿是你感悟的界线。伟大的诗人能够随心所欲地超越自己,却从来不放逸无度。”荷尔德林是处在强烈的火焰中,火焰是诞生的处所,因此荷尔德林的思是感情的燃烧,是思诗的诞生,只是他的思是有尺度的。荷尔德林的这种思的火焰一直燃烧到德国诗人史蒂芬·格奥尔格,格奥尔格非常推崇荷尔德林。而如果说谁是德语诗坛上另一伟大的抒情诗人,那么里尔克当之无愧。里尔克是荷尔德林式的圣徒。于是哲学家海德格尔把他们作为他的存在哲学的一种运思。《荷尔德林诗的阐释》是对荷尔德林最好的解释,同时也是海德格尔现象学解释学的例证。而里尔克是海德格尔质问的“在贫困时代里诗人何为?”的被解释者。格奥尔格则是海德格尔对语言之思的被解释者。但是对于荷尔德林,他是独特的。海德格尔在年轻时就一直读他的诗,以至到自己的哲学思想的转向,海德格尔才把荷尔德林推向解释学之道。海德格尔说:“为了揭示诗的本质,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荷尔德林的作品?为什么不选荷马或者索福克勒斯,不选维吉尔或者但丁,不选莎士比亚或者歌德呢?按说,在这些诗人的作品中,同样也体现出诗的本质,甚至比在荷尔德林过早地蓦然中断了的创作活动中更为丰富地体现出来了。……我们之所以选择了荷尔德林,并不是因为他的作品作为林林总总的诗歌作品中的一种,体现了诗的普遍本质,而仅仅是因为荷尔德林的诗蕴含着诗的规定性而特地诗化了诗的本质。在我看来,荷尔德林在一种别具一格的意义上乃是诗人的诗人。”荷尔德林,诗人的诗人,是不是海德格尔夸张其辞?但是,我们不管海德格尔怎样去说,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荷尔德林的抒情诗是独一无二的,即使烙有“品达式”的,但在品达的作品中,是无法看到品达具有荷尔德林诗的本质,只有荷尔德林才能代表荷尔德林诗的本质。 石一鸣:苗族,贵州松桃人。出版有诗集《我把柴火还给如来》、长诗《圣地寨英》、随笔集《一个山村教师的读书笔记》。系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26期民族班学员。现为松桃县作协副主席。 |
松杉,不是植物,是一个村,一个村庄的名字。若问,这村庄在哪里
山高镇不远冯福庆一十多年了,没有认真读过一部小说,偶有读之,
7月30日,建党百年贵州文学研讨座谈会在修文县龙冈书院举行,省
血花欧阳黔森雪花像一朵朵透明无瑕的小小银伞,在没有北风吹的山
“新世纪西部作家论坛:王华、肖江虹作品研讨会”在兰州大学举行
松杉,不是植物,是一个村,一个村庄的名字。若问,这村庄在哪里
山高镇不远冯福庆一十多年了,没有认真读过一部小说,偶有读之,
7月30日,建党百年贵州文学研讨座谈会在修文县龙冈书院举行,省
血花欧阳黔森雪花像一朵朵透明无瑕的小小银伞,在没有北风吹的山
“新世纪西部作家论坛:王华、肖江虹作品研讨会”在兰州大学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