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地质文学在贵州、乃至全国令人瞩目是一种必然的存在,支持它瞩目的原因自然是两个方面,一是从这里走出去了一批在全国影响很大的名家、大家,像袁浪、欧阳黔森、李裴、冉正万等。他们用作品说话,在业界掀起了一阵阵贵州地质文学旋风;二是贵州地质文学批评一直在关注和参与文学作品的构建。远的不说,就新世纪以来,关注和参与贵州地质文学批评建设的批评家,作家,领导就有数十人之多。空口无凭,我这就拿新近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贵州地质文学丛书·拓荒人的新纪元·评论理论卷》的作者人数和作品数量来说话。 该书总共收入50位作者共计84篇评论。评论的撰写者有贵州省地质局的历任领导,有著名的专家、教授,有知名作家,有贵州行业文学的品牌刊物、贵州文学创作的主要阵地《杜鹃花》的历任主编,有媒体从业人员,还有地质文学作者们自身的参与。这50位作者的84篇有关贵州地质文学的批评文章,就像挂在夜空的84盏灯盏,使贵州地质文学的夜空有着繁星般的眩目。 一、历届领导的重视 贵州地质局的领导毕竟是跑野外跑出来的,凡事都脚踏实地亲力亲为,就连对贵州地质文学的重视都流淌于笔端。 早在2009年《杜鹃花》复刊时,时任贵州省地矿局局长、党委书记、贵州地质文联主席的李在文就亲自撰文复刊词《春来又见杜鹃红》。复刊词中写道:“……坚持‘地质特色和边陲特色’,以活跃地质职工精神文化生活为己任,贴近基层、联系群众、展示新作、扶持新人。广泛团结老中青作者,牢牢把握好党的方针政策,调拨时代主旋律,深入火热的地质生活,勤于创作,勇于探索,展现贵州地质工作勘查资源、服务社会的丰硕成果,讴歌新时期地质工作者献身地质、情系高原的精神风采。”也就是说,贵州地质文学的品牌刊物在复刊之初就得到了局领导的高度重视,有着明确的办刊方向,有着明确的艺术追求。贵州地质文学从新世纪的开端就着手有着一个良好的开端,也促使广大的地质作家去走他们应该走的路。 现任贵州省地质局党委书记、局长付贵林在2017年夏天的一篇《大地质文学观》文章中,对贵州地质文学的繁荣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特别是他提出的三个挑战,洞穿了当下贵州地质文学面临挑战的本质问题。而在《文化自信与精神富矿》一文中,他一下子就梳理了三十多年来贵州地质文学的发展脉络,对地质文学的收获如数家珍。 贵州省地矿局党委副书记陈斌在《坚定文化自信 不断创新攀高》一文中对贵州地质文学的繁荣发展作了三点思考。他从文化自信,作家
的视野,深入火热的生活三个层面对作家,对作品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地矿系统的作家鼓劲。在《献给新时代的地质文学礼物》中,更是对贵州地质文学的未来充满信心。 似乎可以这样说,贵州地质文学的发展与繁荣甚至硕果累累,是离不开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亲力亲为的。如今的领导啊,有几个还能对文学的发展倾注心血的?有的是茶不能亲自泡,饭不能亲自乘,酒不能亲自酙,衣食差不多都不能自理的。也不怪乎贵州地质文学似乎成了行业文学中的一支独秀了。 二、《杜鹃花》主编亲上阵 从步入新世纪起,到如今,《杜鹃花》经历三任主编。分别是何毓敏,欧德琳,陈跃康。何毓敏在主政《杜鹃花》期间,贵州地质文学人才辈出,像欧阳黔森,冉正万,冯飞,陈跃康都是这一时期《杜鹃花》的重要作者。 何毓敏在《心灵的选择——写给〈杜鹃花〉创刊三十年》一文中对《杜鹃花》传统进行了梳理,他提到文化是一种传统,需要传承。他在文中列数了比如改稿会,采风,座谈会,着力培养年轻文学骨干,倾力刊登优秀作品;以及作者、编者、读者手拉手、心贴心等,已经成了历代《杜鹃花》的主政人的遵循。 欧德琳为贵州地质文学批评的构建倾注了不少心血。一是他在整个面上的把握。像《开在山野的红杜鹃——贵州省第十一届“新长征”职工文艺创作奖评述》,对整个地矿系统获奖作家作品进行了概述评价。二是关注群体现象。他在《走进地质队员的心灵——评〈106队十年文学艺术作品集〉》一文中对贵州106地质队文学艺术作品的多样化作了系统的评述,对其中引人入胜的作品进行了恰当的解读。三是着重关注地质文学个体。他为地质系统老作家拓夫的《山野部落轶事——小说散文选》写序,在《敢问路在何方》一文的文章作了恰当的评价,对他和老作家的交情作了美好的回忆。他在《五彩生活汇文集》一文中对管利明的创作风格,作品走向,艺术成就作了比较贴切的评价。 和欧德琳主编比起来,陈跃康对贵州地质文学的关注似乎更加勤奋,关注的面更广。在收入评论集的8篇文章中很明显就能 梳理出脉络来。他对地质作家作品评价上的跨度非常大。上自德高望重的老作家袁浪;中间至名冠中外的当红作家欧阳黔森的早期作品赏析,对名作家李裴、彭德全的系列作品评价;他同时还关注基层作者的创作。比如对管利明地质小说创作写真,对龚章河长诗《原野》的解读等等。同时他还关注贵州地质文学批评的群体。他在《阅读的益友 创作的良师——〈新世纪贵州地质文学丛书`拓荒人的新纪元`评论、理论卷〉序》对整个丛书的编辑作了综述,对地质文学曾经的往事作了追忆,对文学批评对地质文学的健康发展作了充分的肯定,对整个地矿系统文学创作的水准和文学
阅读水平的提升有关新的憧憬。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蹊在桃李树下流连,也当然地奔向远方。 新世纪贵州地质文学丛书《拓荒人的新纪元》评论卷(2019年3月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三、业界的关注与肯定 常江在《榜样》一文中梳理地质文学当时展露头角的作家时,提及贵州地矿系统的两位作家,
一位是欧阳黔森,一位是冉正万。如今他们早已功成名就。这有可能是他最早系统地对贵州地质文学的关注。 早期关注贵州地质系统作家成长的批评家很多,只是由于时代的划分,好些作品没有收入《新世纪贵州地质文学丛书·拓荒人的新纪元·评论、理论卷》一书中。在这本书中收入作品中,持续关注贵州地质文学发展的,著名主旋律诗人王蔚桦应该是其中之一。 早在1984年,王蔚桦就以诗一般的触笔为《杜鹃花》撰写创刊词,他开篇就写道:“杜鹃花是山野的骄傲,热烈而又深情;/杜鹃花是花簇中的伟男子,慷慨而又豪爽。”在2002年《贵州文学的期待——欧阳黔森近作解读》一文中,预言般地对欧阳黔森创作成就的肯定和未来前途的期许和展望。2002年王蔚桦对欧阳黔森的肯定说穿了就是对贵州地质文学新生力量的肯定,对欧阳黔森寄予厚望就是对贵州文学的未来充满希望。 谢廷秋教授在《“白多黑少”看人生——论欧阳黔森的理想主义追求》一文中从对欧阳黔森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分折入手,推断这位作家的理想,更进一步升华了作品的意义和对作家内心情感的认知。 刘涛和李祖权对李裴《小说结构与审美》一书的评价,虽然切入的点不同,都是对这本书存在价值的充分肯定,从他们笔端流淌出来的言词中一眼就能看出,这本书算得上贵州地质文学理论建构的重要收获。 盛慧在《最美的忧伤 最好的时光》一文对冉正万长篇小说《洗骨记》作了如此的评价:“应该说《洗骨记》是一部丰厚的作品,在不同的维度里,可以读到不同的意味。” 贵州地质文学在众多的文学批评方家的眼里,归纳起来应该就是贵州地矿的味道。 四、一手创作,一手批评! 贵州地质系统的作家大都有着过硬的的理论功底,在一手写文学作品的同时,一手写文学批评。这一功底贯穿于老,中,青三代作家中。 已故老作家拓石收入本书的三篇文章就很有特色。在《我识李绍珊》一文中,像叙旧一样把李绍珊的为文为人抒写得恰到好处。这篇文章中作者或许更看重那份共同的经历和交情。不管看重什么,文中总有一种沉甸甸的东西。而在《杜鹃花开春满园》一文中,他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对《杜鹃花》创办三十载春秋一路走来的艰辛、成长、喜悦、收获的深情怀念,再现那一段峥嵘岁月中地质作家的成长与超越。而对陈履安著作《倾心求国是》的评价从人到文再从文到人作了有机的解读和阐释,对作者作为科学工作者和作为作家双重身份在评价上的有机把握从而使评论文章富有意趣和生机。 陈履安的评论有着开阔的视野,他以他那丰厚的学识对学科交叉着了有效的探索。他在《科学交叉中的探索》一文中就探索提出了“学科交叉”“问题意识与自由选题”“针对问题,创新方法,探索奥秘”“继承前人,独立思维”四个方面的思考,看似是非而又非是,关键还很适用。而在《翰墨情缘话书法》一文中就书法的来龙,去脉,自己对书法这门艺术的感悟,自己想要追求的目标写得淋漓尽致。文中还赋了一首小诗。从这篇文章中不难看出他有着很深的传统文人情结:诗书画印齐步,翰墨文章同攀。生活中的陈老还是攀登科学高峰的人,这自然是话题之外的话题。 巾帼不让须眉。贵州地质文学作家群的女作家中也不失为多面手。像詹海燕、周丽娜、王莹、欧雨丝等,一手写文学作品,一手写文学评论。詹海燕读《珂珂正传》从而写出《读<珂珂正传>》,读《追风筝的人》写出《追逐的风筝》,读《积极服务“两化”战略,实现“找矿兴黔”梦想》写出《一本别开生面的书》,评论写得洋洋洒洒,既有女性的阴柔又有男儿的阳刚之气,可能这得感谢地质生活对她行文性格的历练。周丽娜读《窗边的小豆豆》写下的《让孩子做自己》别开生面,让其别开生面的文章流淌着情感,正如她在文章结尾写到的:“你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必要像任何别人家的孩子或者任何人,甚至是你自己!”王莹读《亲历可可西里10年志愿者讲述》写下《张开心灵的翅膀》,她感受到的“是一场心灵的洗涤”“它教会我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书本真正的价值”。而欧雨丝读她父亲欧德琳的著作《高原地质魂》也读出了她独自的感受。这是现代人特有的趣事,女评父,评得中肯,地道,把想说的话都说出来,全然不顾为父的颜面。这样的评述自然是长江后浪催前浪,也是地质文学作家必须具备的胆识。 《时代的追问》【贵州地质文学现象】专辑(2007年3月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五、贵州地质文学高峰的关照 贵州地质文学归根结蒂是面向世界的,几十年来,从贵州地矿系统走出去不少的优秀作家和文化学者,已经成为贵州文学的一道风景。如果说地质文学是贵州文学的群山,那么群山中自然就有高峰矗立。当高峰们站在文学的至高点、一览众山小的时候,也给脚下的群山做出了榜样。榜样们又回过头来回报和关照曾经滋养他的这片文学沃土,尽心尽力。 欧阳黔森在文学和影视领域的成就和他超强的社会能力不仅把贵州地质文学,而是把贵州文学乃至贵州文学艺术助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他作为贵州地质系统作家中的一员,从没有忘记对地质文学的关注与关爱。他在《新时代的“杜鹃花”》一文中对欣欣向荣的贵州地质文学作了充分的肯定和寄予了莫大的希望。 这还不够,他还亲自关照到人。他和地质文学科普作家刘龙材教授有着很深的交情,他曾为刘教授的第一部著作作序,新近还为《刘龙材文集》写了洋洋洒洒数千言的评论《神奇富饶写贵州》,光看这评论的标题,一种科学和文学催生出的特殊味道,就扑面而来。 欧阳黔森为陈跃康的作品集《如此梦想》的序中一边写他与地质作家们深厚的情谊,一边写作者的趣事,归结起来就是一个“情”字。 作为著名文化学者的李裴,梳理起贵州地质文学的成果来更是力透纸背。他作为《杜鹃花》创办人之一,对《贵州地质文学现象的回眸与思考》就更有一番功夫。人生苦短,三十年顶多就是弹指一挥间,但在三十年里发展壮大起来的贵州地质文学,却花开遍地,硕果累累。就像他在本书序言结尾的表述:“这世界,一切都会远走,唯有文学不朽。”有这么多人都在做不朽的事,贵州地质文学必然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 似乎可以这样说,欧阳黔森和李裴在文学、艺术、文化领域的成就已经算得上高山仰止。他们让贵州地质作家们仰望的同时,自然也成了作家们的依靠。有他们的指导、关照和引领,一支浩浩荡荡的贵州地质文学的生力军,自然成了贵州文学的主力军,一支战无不胜的队伍。 在我看来,整部理论评论集是丰厚的,各位方家的大作都是亮在文学道路一盏盏灯。有很多人借光而过,也有很多人一直举着照亮的火把。千言万语说不尽其中的好,就只能铭记在心了。 这50位方家的84篇文章发出的光亮,曾经关照过去,眼下正照耀着前行的人。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它的影响,它存在的意义,和它接下来会持续发出的光和热,都不容低估。拓荒人的新纪元必然会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地质人有着踏石留印的本事,有着一步一个脚印的定力,还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期盼着贵州地质作家新的创造,展望着贵州地质更加光彩夺目的未来。 徐必常:贵州思南人,土家族。1986年毕业于长沙有色金属专科学校采矿专业,在矿山工作达19年。1989年开始发表作品。写诗、小说、记实等。曾获中国土家族文学奖,贵州省专业文艺奖、尹珍诗歌奖、少数民族金贵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文学创作,《贵州作家》副主编。 |
松杉,不是植物,是一个村,一个村庄的名字。若问,这村庄在哪里
山高镇不远冯福庆一十多年了,没有认真读过一部小说,偶有读之,
7月30日,建党百年贵州文学研讨座谈会在修文县龙冈书院举行,省
血花欧阳黔森雪花像一朵朵透明无瑕的小小银伞,在没有北风吹的山
“新世纪西部作家论坛:王华、肖江虹作品研讨会”在兰州大学举行
松杉,不是植物,是一个村,一个村庄的名字。若问,这村庄在哪里
山高镇不远冯福庆一十多年了,没有认真读过一部小说,偶有读之,
7月30日,建党百年贵州文学研讨座谈会在修文县龙冈书院举行,省
血花欧阳黔森雪花像一朵朵透明无瑕的小小银伞,在没有北风吹的山
“新世纪西部作家论坛:王华、肖江虹作品研讨会”在兰州大学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