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青年女诗人的生命立场 淳本 一直想给贵州九零后的女诗们说点什么,因为我们都不是中国诗歌的局外人,我们一起在参与中国现代诗的历程,是组成它的庞大基数。因为出于对诗歌真挚的爱,又仰仗年龄关系,才敢对她们有所臧否。 现代诗歌与旧体诗不一样,由于它成诗的特殊性,使得写作者对于年龄的依赖越来越小。但基于写得越多越容易形成套路,越容易思维固化的特点,新鲜血液的加入,便犹如在一潭死水中放入了一群凶猛的鱼,那种活性的激发,是这个诗坛最需要的东西。因此,年轻人的加入,一直倍受关注。我也特别喜欢看后生们的诗歌,特别是九零后,喜欢他们对语言的触摸方式,喜欢他们在文字中不拘一格的想像与飞升。但对贵州这批刚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我一直知之甚少。直到去年赵卫峰老师邀请我去贵阳参加了一个诗歌讨论会,才知道有这么多年轻人又形成了新的诗歌力量,在这条路上前行。这次,选择这九位年轻女诗人作为谈论对象,是想从她们的文本中找到我们彼此交流的方式,至于那些表面的荣耀,我并不看重。由于我也是个写作者,而非评论家,只能从写作经验与阅读经验去说出我的看法。且无意对谁褒贬,当然也不会吝惜我的真情。 女诗人的诗,一直是组成中国现代诗这个群体最丰富多元,最灵活善变的因素。这些,我均在贵州这群女诗人身上看到了,其中有直率热情的严小妖,有天赋灵性的熊生婵,有颇具古典精神的何瑶兰,有西风中长大的王冬、蒋在,有传统抒情型的芒草、儿茶、刘安倩、贺泽兰等等。阿多尼斯说:“诗人应该持守一种生命的立场、存在的立场”,而我也在这些女诗人身上,看到了她们特有“场”和“生命力”。
严小妖是89年生人,我将其归为90后,皆因在贵州的女性诗人中,她有完全不同于80后那种温吞的烈焰。选择小妖,不是因为她身上的话题,而因为她的浓烈与纯粹。我不喜欢为诗而诗(不懂小妖的人可能会这样说。)但当你看到她的诗里那种特有的纯情与执着,或者说是执拗,一定会改变之前的看法,为之所动。如“你想见我/我就在/你不想见我/我就远远的在”。(《省油的灯》)短短四行,却昂扬而坚定。这种“在”,在诗里,是小妖式的爱,在诗坛里,是小妖的生命力。 小妖的诗一直轻而狠。轻是指词语拿捏,狠是指情感。所以,她总给人来势汹汹,自恋而多情之感。读她的诗,就像看到一个顾影自盼,眉目传情的小妖精,让人喜爱又心生忌惮。之前说过女性诗歌正因为有了她更为丰富的样貌,才会独立于男性诗歌之外,否则,就会被淹没。而小妖身上的这种生命力与存在感,是贵州青年女诗人不可或缺的力量。她的直爽与坦诚,也很打动我,她说:“孩子,母亲,老公,爱情,短诗,情色,醉酒诗(我大多诗写于酒后)可能就是大部分的我吧。”她说一个人不可否定过去。我想,也许就是这种坚定的自我认知与自我肯定,使她诗歌呈现出一种特有的飞翔之势,不管你喜不喜欢,小妖就是她自己,可一个人,为什么非要成为别人眼中的自己的呢?小妖是坚定的口语派,但她的诗并不口水,在内在逻辑的推动上把握得很到位。在语言上,她有一种强行突破的能力,这很难得,是一个人对诗语言独有的领悟。小妖说她只有在诗歌面前才是随性的,但我想说随性是自我展示的态度,而不是写作技巧,所以,要注意一下在诗歌面前,严谨和随性,并不冲突。还有,很多女诗人不自觉地将诗歌归于“自娱”,小妖也是其中之一,这种自我中心的书写,有趣而多姿,但也要注意多层次的抒发。 第一次看到熊生婵的诗,我很吃惊,这个两千年生的孩子,绝对是贵州女诗最有可能性的将来之一。对于这种喜爱,我是不吝多言的。她对语言和生命的那种直觉,显得奇异而有活力,并且充满启迪。 诗歌最有魅力的部分,正是语言使用时的意外,这在熊生婵的诗里得到最好的呈现。她观察事物的角度,对意象的组合,对事物的解构,均有自己的独特性,而最关键,她有不同于自己年龄的冷静。如果说一个未足二十的孩子具有天生的敏感,我们都不遑多论,但她却很冷静地在叙说,这很奇妙——这种奇妙充满了透明和通透(并非成年人那种自以为是的通透)。她没有一般女诗人向内的重述,或许是她还太年轻,没有所谓的历史可叹息,所以她的眼光都是向外的。她新奇地看着这个世界,冷静地观察和呈现,语言充满摩擦力和流动性,闪耀着幽蓝的小火苗。比如她说“在山顶等待日暮,狂风清扫可疑的白”,这“可疑的白”是什么?是人之初的纯真,还是生活中最简单的美好?让人好奇的同时,这种语言还在语义上充满着断裂的余味,溢出很多可联想的物。而下一节关于“马匹”“有生之年”以及“褐马黑马白马”的说法,显示了小女孩的知识面与重构能力,让人联想到公孙龙的“白马论”,但熊生蝉并没有简单地将这种思想结果挪用,而是使用一个小技巧让“白马”等同于“褐马黑马”,揭露了事物的特殊性在生命的宏大面前,不值一提。我不知道我的理解和作者的出发点是否一致,或许她只是灵光乍现,便迎了上去,是诗歌自己找到了她。而作为读者,怎样理解,那要就要看你如何调动你的有关记忆与累积。而一个小姑娘,能够触发到这些机关,着实是让人感动惊叹。她在用语言创造一个独有的世界,而这个世界,也同时接纳着更多的人。基于这一点,她的诗歌沉稳,有开放性,熟练而自在,不可多得。 当然,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何况一个如此年轻的诗者,她在充分展现自己的灵性之时,也会不小心露出一些不足的小问题,比如结尾处理时,怎样让气口不往下掉,不要刻意地去戳穿,诗人怎样让位于诗歌本身,这都是该思考的问题。 何瑶兰的诗充满自足性,和女性意识中虚构的美感,这一点,让她的诗奇诡而清凉。这在中国七零后的诗人身上有非常强烈的印迹,没想到在九零后身上又重现。何瑶兰在诗中,一直化身为另一个她,反复吟唱、诉说,久而久之,便将这种人世薄凉变成了一种情怀,从某种意义说,这是传统文化在诗人内心的折射。身在传统文化这个巨大的“场”中,诗人所获得与传播的精神向度是不由自主的。作为一个女诗人,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是对抗还是交融,主要看你如何去认知。而中国更多的女诗人,都是选择主动臣服(融合),然后再在其中找自己的位置,最终在诗歌里将这种恍兮惚兮的神秘感营造出来。是的,她们更热衷于“营造”和“呈现”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去对抗和揭露。何瑶兰是这其间的继承者,她找到了自己心灵交付的手段,这很好。我一直认为,现代诗不应该孤立于传统,作为一个中国女性,应该有自身文化符号的反射点,当然,这很难一言蔽之。我终究也只是个诗歌写作者和观察者,而非评论家。就自己写者经验而言,如果摈弃与身俱来的文化经验,其实是很难去重建另外的精神文化经验的,以至于写出的东西会不会成为另一种文化的延续,我藏着深深的疑问和警惕。而像何瑶兰这样的写作者,将从旧体诗歌(或者文化)中得到的营养植于新诗中,形成新的生命体验和写作风格,既新鲜又熟悉。她的诗歌即是对世界的呈现,又是参与世界的一种方法,像是梦境,也像是呓语。她将女性内心天生的脆弱与灰色部分用这种摇晃的语调来打开,像是对自己说,也像是对别人说。正如她诗里“她用红毛线在脖子上缠了一圈/她用红毛线在肩上缠了一圈/她用红毛线在腰部也缠了一圈/她把自己缠得紧实又不乏柔软……”这不仅是诗歌里的“她”在缠绕,也是梦境里的“她”在缠绕,她用诗歌将旧的自己在解构在消失,又重建另一个自己。而这种写法,如果能提升到心灵更高的地方,对外部世界的反射更为广泛和深刻,将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王冬的诗有着不同于其他女性诗歌的纵横感,有深深的西方诗歌的印迹。我才知道,她原来是作翻译的。第一次看她的诗就是在一个专门介绍西方诗歌的平台,叫“一朵花儿红了”,当时就觉得这个作者的诗比较成熟。所谓耳濡目染,王冬应是深谙西方诗歌抒情叙事的传统风格,在意象使用上,不是中国传统的直觉和写意,而是如庞德所说的“漩涡”般的集结和重叠,更重演绎和再现。她的诗,往往是很多意象累加的效果,让人措手不及,或者说,让人一时缓不过劲来。在语言上,则偏重于散文化,使得语气上有拖长后的延伸感。因此,王冬的诗歌,意象密集,充分调动了五感,是知性认知与情感建构的外在“象”的呈现。这些手法使得王冬的诗像缓慢的水流,蕴含着无数可能性,同时又形成很多遮蔽,也形成更多停留,而这种停留又给读者带来了更多的思考与回味。这样的叙述策略,相较来说比较纠缠。在目前口语盛行的情况下,会显得有些有点独立或是不同。在我来说,喜欢各种诗歌技巧的尝试,认可综合写作为诗歌写作的自然状态,所以,我反而认为像王冬这种写作方法不仅仅只依赖直觉而存在,更要求技术,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只是我一直在思考,怎样将技术变得更自在,出入无痕迹,所谓“天地一指”“万物一马”,我们融入其中,与天地为一体,方为快哉! 贵州青年女诗人中,蒋在可谓年少成名,诗歌小说都很有见树。她的诗冷静、自在、舒适,有自己的思考,形成了自己的一片天地。诗风简明清晰,不拖沓的同时她也有着九零后特有的思绪比较游离的特点,让诗语言充满了不确定性。她的诗在叙述策略上从小说中吸取了养分,比如《生的时候只想着生》,作者将故事情节抽离成一个个镜头碎片,使得诗歌有了较强的画面感,也就有了可延伸的去处,故事的张力也就此出现,留给读者的空间很大。这种很现代和先锋的写法,也带着典型的西风印迹,蒋在在注重情节呈现的同时,在技巧层面也有自己的心得。但是,用母语写诗的语言意趣问题,我想,在技巧日臻成熟的时候,大家都应该多思考一下。 芒草的诗有着典型传统女诗人的唯美、古典、雅致。将每个情节铺叙到最丰富,让诗歌在有序中呈现古典的意境之美,语言接近散文化,因此,整体诗歌会显得轻松自足,这无疑是现代中国女诗人最擅长的。这种传统同样来自于古典文学的启迪,传统抒情诗的教诲。而这种典型的传统女性内心也极其细腻敏感,伤春悲秋,“升腾的茶叶”“一根头发无声的掉下来”都会让诗人浮想联翩,都会成为一首诗。而在技巧上用得更多的,是将传统诗词直接移植的这种本领,几乎是这一类型女诗人最喜欢做的事情。“小荷才露尖尖角”“谁家玉笛暗飞声”“月过津渡,雾罩清涧”,信手拈来,即能成诗。这样的诗歌受众较广,这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普及得较好有关,但这样也容易将现代诗写成古诗翻译,这是大多数此类诗风的人容易落入的陷阱。所以,这一类诗歌风格的人最需要思考的是诗歌现代性这个问题,这也是大多数女诗人共同面对的问题。 包括儿茶在表达上也与芒草类似,刘安倩与贺泽岚虽然没有明显古典语言的运用,却没有从传统抒情诗的氛围中走出来,仅停留在情感的表达与古诗词意象的运用,而不是制造语言的横断面,让现代性从中溢出。这和我们所受的教育有很大关系,也和我们对现代诗与中国传统诗歌的衔接思考有关系。抒情是诗歌的基调,而这些女诗人都拥有着最细腻丰富的情感,扎实的文字功底,唯一需要的是去打通诗歌现代性与传统之间那座神性的桥梁,去找到二者之间共同呼吸的“气口”,这将是一项任重道远的诗歌工程。我也相信,她们一定会找到最好的突破口。因为,她们是中国现代诗最大的一个类型群体,她们不仅是贵州,也是中国现代诗的未来,在延续传统诗歌和文人精神的同时,获取现代诗的新鲜密码,或将成为中国现代诗最有可能性的一群开拓者。 当然,贵州九零以后的女诗人众多,这几人或许不足以代表,但却大体展现了贵州女诗人在类型和风格上的丰富性。至于欠缺之处,这需要向国内外众多好诗人多学习多思考,自己也要坚持多写多练习方能达成。 以上皆为个见,不足之处,请谅解! 淳本:网名淡若春天,黔人。70后,居贵州凯里。出身书香,以为诗即是生活。 |
松杉,不是植物,是一个村,一个村庄的名字。若问,这村庄在哪里
山高镇不远冯福庆一十多年了,没有认真读过一部小说,偶有读之,
7月30日,建党百年贵州文学研讨座谈会在修文县龙冈书院举行,省
血花欧阳黔森雪花像一朵朵透明无瑕的小小银伞,在没有北风吹的山
“新世纪西部作家论坛:王华、肖江虹作品研讨会”在兰州大学举行
松杉,不是植物,是一个村,一个村庄的名字。若问,这村庄在哪里
山高镇不远冯福庆一十多年了,没有认真读过一部小说,偶有读之,
7月30日,建党百年贵州文学研讨座谈会在修文县龙冈书院举行,省
血花欧阳黔森雪花像一朵朵透明无瑕的小小银伞,在没有北风吹的山
“新世纪西部作家论坛:王华、肖江虹作品研讨会”在兰州大学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