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品读 新书 查看内容

我省作家李半知诗集《四壁乡愁》出版

2019-3-8 15:54| 发布者: 魏荣钊| 查看: 52799| 评论: 0

摘要:     《四壁乡愁》是李半知先生近年来的潜心创作的诗集,作家以游子的身份,试图还原记忆中故乡的场景,以色彩化、生活化的语言赋予故乡的山水以灵动的美感,充满田园化的诗意,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具有鲜明的地 ...

  

  《四壁乡愁》是李半知先生近年来的潜心创作的诗集,作家以游子的身份,试图还原记忆中故乡的场景,以色彩化、生活化的语言赋予故乡的山水以灵动的美感,充满田园化的诗意,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和浓郁的人文情怀。


率真与执拗

李寂荡

 

 

接到半知兄的诗稿《四壁乡愁》已一月有余。半知兄嘱我为其即将出版的这部诗集写一个序,而这段时日,我总是东奔西走,一事未了,一事又到,疲于奔命,久未动笔。国庆假期,终于可以歇息了。难得的长假,人们纷纷出行远游,我则相反,从出行回到宅中,可以安静地读一读和写一写了。这读一读首先是阅读半知兄的《四壁乡愁》。

半知兄是德江人,尽管已离开故土多年,却乡音不改。他在贵阳的修文县工作,这个县以“修文”命名,是名副其实的,一直文脉延绵,才俊辈出。著名作家、我的老主编叶辛老师就曾在修文当知青,他的著名的小说《蹉跎岁月》等写知青生活的作品便源于他在这里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修文的知青经历成就了作家叶辛。而贵州首位获得鲁迅文学奖的青年作家——也是我们共同的朋友肖江虹便是土生土长的修文人。而更值得一提的是,修文是王阳明悟道之地,是心学圣地。半知兄是修文县文联主席,多年来,一直从事着当地文艺事业的建设和阳明文化的传承,兢兢业业,有苦劳,也有功劳。

半知兄是一个富于激情而又热忱的人。他说自己凡事都只一知半解,所有叫“半知”,其实他才气外露,能说会道,近乎于“伶牙俐齿”,这一点很让口拙之人羡慕。他做起事来风风火火,很是麻利。像许多诗人一样,半知兄善饮,醺醉之际,言语更是滔滔不绝,豪情万丈。有豪情者多率真。你如果是他微信朋友圈好友,可见其发的微信,多是他工作和生活方方面面的记录,这些记录包括图像和文字,图像不少自拍,文字直率坦诚,表达着他的所作所想,所感所愿,不事遮掩。

读半知兄的诗作,感觉是“文如其人”,其诗作与其在现实中的经历是近乎一致的。他的诗作,可用“明白晓畅”来概括和总结。他的诗注重押韵,因此读来朗朗上口。直抒胸臆,不雕琢,不曲折,不隐晦,不复杂。有话直说,有感直发,有情直抒。他的诗作,是其人生种种遭遇的真实记录,是人世冷暖中的坦诚抒怀,像一湾流水,清澈,舒缓。他坚持这种风格的写作,一直不变,可见其执拗。

《四壁乡愁》是半知兄近年来诗歌创作的小结,相信也是他创作再次出发的开始。一路风雨,有忧愁,也有欢喜。正如生活。

 

2018.10.1 于望城坡


 

  李寂荡生于1970年,贵州福泉人。现为贵州省作协副主席,《山花》杂志社社长、主编,贵州省期刊协会副会长,贵州民族大学客座教授,多次任贵州省文艺奖评委。发表有翻译、诗歌、小说、评论、散文等作品,诗作入选多种选本。出版诗集《直了集》。曾获得贵州省青年作家突出贡献奖、百花文学奖·编辑奖等。主编有《新世纪贵州十二诗人诗选》《寻找写作的方向》等。



精彩书摘

 

这些日子

 

事,太多

便无所事事



无题

 

八楼很高

站在床边看阳明河

一阵眩晕,胆怯

一只蚊子落在纸上

又一只,也落在纸上

这两个字:乡音

 


酒,这东西

 

这酒,是兴奋剂

还是还魂汤

为何

高兴要喝酒

喝酒会悲伤

 

这酒,是穿肠毒药

还是治病良方

为何

喝酒喉咙痛

不喝喉咙痒

 

这酒,是知音好友

还是,泪眼茫茫

为何

想家要喝酒

喝酒想家乡

 

这酒啊

是迎客之礼

还是送客之道

为何

迎客先饮三杯酒

还要把酒送客行

 

这酒啊

是奔腾热血

还是,祸水红颜

为何

古来文人已寂寞

还要因酒丢骂名

 

这酒啊

到底是什么东西

还是,不是个东西

为何

举杯欲饮三分醉

一杯未尽先动情

 

酒啊,这个东西,喝



老牛

 

冰雹过后,太阳

露出阴森的脸

乌云,助纣为虐的乌云

得意忘形地站在天边

土里的蔬菜、果苗和林中

奔跑的生灵

遍体鳞伤,惊魂未定

田坎上的老牛,眼看着

自己耕耘的地里,庄稼尽毁

忍不住,依偎在农民的肩上

放声大哭,老泪纵横

 

 

石磨

 

一撇一捺

一锤一凿

父亲的命运

与石磨交错

打磨,修磨,推磨

石磨把父亲养活

石磨转一圈

父亲老一岁

石磨修一回

父亲瘦一圈

石磨将豆粒吞进肚里

流出豆浆

父亲将苦痛吞进肚里

挥洒汗水



远方与乡愁

徐必常

 

小龙号半知,姓李,和我一样,土家族。在少小的时候他生龙活虎,年纪又小,就以小龙之身活跃于德江城乡,搞文学社、办报纸,活跃得如鱼得水。随着年岁的增长,小龙就不小了,就知晓世间很多事理了,就回归大海了。

海有生活的海和知识的海。生活的海无非就是功名利禄、油盐柴米,这些当然就不在话下。知识的海于他也不在话下。他能文,文是散文;能诗、诗有新诗,有古体诗;会书法,他的字好坏我说不上来、反正能把一张宣纸舞得有黑有白;能表演,演过几个电影和一些小品;还能打拳,他打拳我见过,却没见他打过人,也没见人和他比试过,也就不知道他的武功高下了;还研习阳明心学,他设有讲堂,讲阳明文化,讲得好不好反正我没听过,据说每年讲几十场。要是换成其他人,走路肯定成了螃蟹,横着走,因为这已经算是满腹经纶、多才多艺了。而他可是个谦虚的主,自云凡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凡事“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凡事“一知半解”,就号“半知”。然则“半知”一号也有不同的解读,比较流行的解读是“天上知一半,地下全知”。这自然不去管他,而我要说的是他诗笔下的乡愁。

说到他的乡愁,也有人说他是装的,但打死我,我都不相信他是装的。这世道流行装,但装什么不好非要装个乡愁什么的?而且还是以写诗的方式。我们放眼这个纷繁复杂的装的世界,装孙子的人即便成了爷还是一副孙子样,装穷的人也有真变穷的,心即是理,所以这个装啊,也有风险,入行需慎之又慎。只有不曾离开家乡的人的乡愁才是装的,半知不然。

半知的乡愁都是有感而发的。有抒情的,有言志的,有寄情的,有怀旧的,有恨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原本我想引用这部诗集中的几首,细想来就没有那个必要了,谁要是较真,就把这本诗集从头到尾通读一遍,这事不就了了吗?但我还得说说他用情的那个深度,他看到故乡的一草一木,兴致都上得来,还能赋诗一首,还能把儿时的记忆勾勒出个八九不离十。这个被他老家德江又被他乡修文宠坏的家伙,修文对你什么不好?你没工作人家修文提供给你最好的岗位,你没房子人家修文却让你有了家,你偏要去想你那个家乡!家乡!

话虽这么说,但话又说回来,这应该最是李半知先生的可取之处,因为他不忘本。不像有些人,有了媳妇忘了娘。忘了娘,自然就忘了家乡。娘和家乡,斩不断理还乱。半知先生不忘本,于是愁云就老他脑海里翻滚,于是笔下就流淌着源源不断的乡愁诗。

我是这样理解半知先生的,他是他们家乡为数不多的出类拔萃的秀才,虽然得志较早,但终归没有拿出什么去回报乡梓,思来想去总得有所报答,于是就拿起了书房的纸和笔。秀才嘛,秀才人情半张纸,前世和今生欠下的债,最初他可能是想用半张纸糊弄一下,结果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越还债越多,不理还好,理起来却成了狗扯羊肠。好在我这个人一不聪明、二还算老实,于是就想,儿欠娘的、游子欠家乡的,还什么还啊,还得上吗?于是就没有去扯这“羊肠”,不然可能就和半知先生一样,愁云也会聚集在眉头的。

顺着半知先生这些诗作的思路想下去,细想起来我越来越后怕,我欠家乡和亲人的债可比半知先生多多了,好在虱子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说穿了我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还的打算。你看,像我这副身子骨,除了混迹于闹市,哪还有力气去思来想去?也罢,也罢。今借半知先生的诗,兴许哪天还借他的酒,也对家乡说一声:家乡,我想您啦,实在是太想您啦。这想可是真想,和半知先生一样,情绝对是真的。情到真处,我只想出这一名,其余的半个字都没想出来。


 徐必常:男,1967年生,贵州思南人,土家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居贵阳。


后记

 

拾掇乡愁即是诗

李半知

 

写诗,我是不合格的;做诗人,我是合格的。因为我有诗人的情怀。

我从十二岁走出大山读初中开始,就一个人独立生活。初中是每周回家一次,从家中背来的米、菜供一周食用,周末回家。高中则一月回家一次,周而复始。饭,是自己拿饭盒到学校的水泥蒸笼里蒸,放学时自己领回;菜是自己做。我和其他同学一样,用石头和泥土在宿舍墙外造一个土灶,从家里带来一个小小的铁锅,一只盛水的胶桶,带来菜和油盐,厨房就算有了。柴,则是从山上捡来的树枝。刚刚离开父母的时候,虽已十二岁,但在家中我排行老四,有姐姐、哥哥护着,并不熟悉锅碗瓢盆,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才知道生活的不易。开始的那半年,煮生的就吃生的,煮熟的就吃熟的,尽管煮熟了,那味道也是不敢恭维的。有时不想做菜,就用家中带来的酸萝卜、酸豇豆、豆豉辣椒对付着吃,好在农村孩子适应力强,好歹是撑下来了,半年后,生活自理已能应付自如。那时老家的学校住宿条件差,我住的房间门窗都是空的,寒风可以进出自如。冬天的时候,睡到天亮,被子里还是冰的。每年冬天,手、脚、耳朵都长冻疮,又痒又痛。手指红肿得像胡萝卜,握笔都困难;脚肿了,穿鞋、走路都痛;耳朵红红的,厚厚的,有时还溃烂,生怕被风吹落。每次回家,见到父母,都很激动,很委屈,想哭。

后来适应了一个人的生活,自己做饭是少不了的,至今已是三十余年了,加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早已没有当年的艰辛。只是每次买菜遇上熟人时,看到他们装出惊讶的样子,说“呀,你还会买菜?”或者遇到有人质疑地问“你都会做饭吗?”的时候,我就会觉得好笑和伤感。他们生活在温室,哪里能想象我家乡农村孩子的辛酸与坚强。

习惯了独立与漂泊,吃住,已不是背井离乡的最大困难,对家乡的情感,对亲人的思念,才是沉重的枷锁,越来越沉。这不是诗和远方,这是乡愁。

我写诗,就是为了乡愁。

2009年我出版个人散文随笔集的时候,把书名定为《深谷乡音》,是希望在表达乡愁的同时,经常能有家乡的音讯。现在把自己的现代诗集起名《四壁乡愁》,是想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感慨我离开家乡二十多年,一事无成,现如今,四壁空空,只剩乡愁。这本集子是我“乡愁三叠”的第二本,第三本将是古体诗集《凝望乡关》。本诗集收录我近年来的现代诗172首。其中,表达乡情、亲情、友情的占百分之七十以上。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贵州人民出版社、贵州省作协协会的大力支持,得到了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先生、著名文化学者顾久先生的指导和鼓励。在出版过程中,贵州省作协副主席、《山花》杂志主编、著名诗人李寂荡先生为该书作了序,《贵州作家》副主编、著名诗人徐必常先生作了跋,中书协理事、贵州省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著名书法家杨昌刚先生题写了书名,在此一并感恩致谢!

诗人的灵魂是诚意与良知,好的诗歌要对人的心灵有引领作用,要有情怀,有良知,有悲悯之心。我的诗固然不好,在修辞手法的使用和语言的超常组合上,或有不到位、不深入,但我自认为是饱含深情的。由于个人文学功底不深,学识涵养不足,诗中多有不当之处,或有“非诗现象”,敬请方家批评指正,学生定当诚意接受,感恩前行!

 

2018年11月11日,于半知堂


  李半知:本名李小龙,70后,土家族,贵州德江人。作家,诗人,文艺杂家,文化学者。现任贵阳市作协副主席,修文县文联主席,阳明诗社社长。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 美哉,松杉
  • 山高镇不远(随笔)
  • 建党百年贵州文学研讨座谈会在修文县举
  • 血花(短篇小说)
  • “新世纪西部作家论坛:王华、肖江虹作

图文热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