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富有创见与文采的新著 | 评《欧阳黔森创作研究》由颜水生、杜国景、章文哲三位专家撰写的《欧阳黔森创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出版了。该书以开阔的学术视野、深厚的学术修养、理性而又灵动的学术语言,对贵州当代文坛的领军人物欧阳黔森的文学和影视剧创作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该书的出版不仅在欧阳黔森的研究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且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作为一部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思辨性的研究专著,该书以全、新、实、美四个突出特点在当代作家论中自成一体,称得上是一部富有创见与文采的新著。 “全”是这部新著的第一个亮点。作为贵州文坛上继蹇先艾、何士光之后的第三代代表作家,欧阳黔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创作,迄今为止已经在《人民文学》《当代》《十月》《中国作家》《山花》《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家级报刊杂志上发表短篇、中篇、长篇小说及其散文和诗歌,多次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金鹰奖”“飞天奖”“金星奖”,其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等刊物转载。短篇小说《断河》入围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敲狗》于2009年名列第二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榜首,被评论家孟繁华称为“短篇小说的典范文本”。除了文学创作外,欧阳黔森的影视剧创作同样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比如改编自欧阳黔森同名小说的电视剧《雄关漫道》被中宣部以17号文件的形式确定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献礼片,《绝地逢生》《二十四道拐》《奢香夫人》《花繁叶茂》《极度危机》等影视作品都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尽管目前学术界对欧阳黔森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但目前的研究大多比较零散,还没有一部从整体上研究欧阳黔森的专著出版,《欧阳黔森创作研究》的出版弥补了这一缺憾。该书将欧阳黔森的全部创作分为文学和影视艺术两大类,从整体上对其创作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该书的出版必将极大推动对欧阳黔森作品的研究,引发评论界对“欧阳黔森现象”的关注。
“新”是专著的第二亮点。欧阳黔森作为一名长期生活在西南地区的贵州作家,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创作到成长为一名有全国性影响的中青年作家,尤其是进入21世纪不到20年所取得的骄人业绩,其间的经验值得深入研究。与传统的作家论不同,三位作者把欧阳黔森的成长经历对新时代作家的启示意义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在概论部分明确指出欧阳黔森的成长历程,蕴含着中国文艺家如何以个人资源、地域文化资源与主流文坛对话的独特经验,认为从欧阳黔森的创作入手有助于探讨新时代中国文艺创新发展的方向与路径,这一高屋建瓴的研究思路充分显示了研究者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强烈的使命感。在整体结构上,该书在总体把握欧阳黔森全部创作的基础上,以历史理性与价值建构为基点,向文学和影视艺术两个方面、形成了一个扇面来展开。专著借助一点两面的扇形结构,将欧阳黔森的创作置于“五四”新文学以来百年贵州作家断代史上,从“历史”与“审美”两个维度彰显其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和贡献。这样的结构安排充分显示了研究者深厚的学术修养和勇于创新的学术勇气,为如何创新当代作家的个案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当然,除了结构上的创新外,章节内容上的创新随处可见。比如,专著在论述欧阳黔森报告文学的成就时,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文学批评范式,而是将之与诗骚传统与史传笔法结合起来,深入挖掘欧阳黔森报告文学自觉传承传统文化所体现出的文化自信问题,认为欧阳黔森的报告文学借方志的传统来写现实,这种写法不仅用文学的方法反映了新时代的巨变,同时又是对地方方志记录地方舆地、物产、风俗、传说等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并将欧阳黔森的报告文学命名为“新方志文学”。这样的观点可谓发前人所未发,读后令人耳目一新,该书的出版无疑将对新时代报告文学的创作和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其首创之功应得到充分的肯定。此外,专著对欧阳黔森在文体试验上所表现出的小说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音乐化、小说传奇化的分析,既有对传统文学理论的继承,又有对传统文学理论的超越;在论述欧阳黔森的影视剧在贵州形象塑造与价值表达机制时,从“仪式”“表演、“档案”三个点切入,视角新颖而富有学理性,其间既有对文本的细致分析,又有理论上的升华。
“实”是专著的第三个亮点。研究当代作家面临着这样一个难题,那就是如何让自己的研究落到实处。这种“实”不仅要求研究者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研究对象,更重要的是要求研究者的研究有实实在在说服力。对当代作家,如何以“不虚美、不隐恶”的态度对作家的创作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这对评论家的学识和胆识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纵观全书,扎实的学识和卓越的胆识贯穿于论著的始终。主要表现在,研究者凭借对文学史和作家创作史的熟悉,在分析评价欧阳黔森的创作时,始终秉持文学批评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将自己的观点建立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力图做到“论从史出”,这种扎实稳健的研究态度实属难得。比如,第四章在论述“灵性风景与生命尊崇”时,研究者以《远方月皎洁》和《十八块地》为例,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引领读者进入小说的故事情节之中,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研究者不仅用满含深情的笔调讲述了小说的故事情节,而且在论述的过程中将小说与欧阳黔森的回忆性散文《我家的大黄狗》相互对照,其间不仅有对小说中主人公热爱动物的善良仁慈之心的赞美,同时也有对“我”的背叛的自责与悔恨,朴素的文字背后自有一番动人的诗意,读者也在不自觉中接受了研究者的观点,这一切都离不开研究者对文本的细读与总结。
“美”是专著的第四个亮点。众多周知,好的文学作品不仅要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同时要给人以美的享受。随着整个社会知识文化水平和欣赏水平的提高,对文学艺术的“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具有浓郁的理想主义情怀的作家,对真、善、美的张扬是欧阳黔森创作中一以贯之的追求所在,被评价家赞誉为“剩余的理想主义”,这也是欧阳黔森的创作能得到评论界好评的重要原因。要充分彰显欧阳黔森的这一创作特色,不仅要求研究者要充分挖掘作家笔下理想主义的具体表现,同时要求研究者与作家一样要有理想主义的情怀。对欧阳黔森而言,其作品的“美”主要不是体现在外在的形式上,而是体现在内在的审美趣味上,这一点与沈从文有相似之处。为了充分彰显欧阳黔森作品的“美”,研究者用“美”的眼睛和“美”的语言去发现欣赏作家笔下的“美”,其中对作家笔下大量富有诗情画意的段落的引用分析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比如,第四章在分析感觉意识形态与风景的象征世界时,以诗歌《山之魂魄》《旗树》《那是中国神奇的版图》为例,借助具体的文本将作家内心美的情思和作家笔下美的风景同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美”的享受。当研究者以“美”的探寻者和欣赏者的身份进入作家的文本世界时,作品中的诗意美和研究者内心的诗意美交织在一起,在不知不觉中将读者带进一个充满梦幻色彩的桃源世界,这种轻松而愉悦的阅读体验源自专著本身的“美”。 总之,《欧阳黔森创作研究》是一部富有创新性与文采的优秀著作,它的出版必将推动欧阳黔森的研究迈上新台阶,其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将会得到评论界的充分认可。 (作者系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 |
松杉,不是植物,是一个村,一个村庄的名字。若问,这村庄在哪里
山高镇不远冯福庆一十多年了,没有认真读过一部小说,偶有读之,
7月30日,建党百年贵州文学研讨座谈会在修文县龙冈书院举行,省
血花欧阳黔森雪花像一朵朵透明无瑕的小小银伞,在没有北风吹的山
“新世纪西部作家论坛:王华、肖江虹作品研讨会”在兰州大学举行
松杉,不是植物,是一个村,一个村庄的名字。若问,这村庄在哪里
山高镇不远冯福庆一十多年了,没有认真读过一部小说,偶有读之,
7月30日,建党百年贵州文学研讨座谈会在修文县龙冈书院举行,省
血花欧阳黔森雪花像一朵朵透明无瑕的小小银伞,在没有北风吹的山
“新世纪西部作家论坛:王华、肖江虹作品研讨会”在兰州大学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