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品读 查看内容

双脚行走山水间 真情书写脱贫志 | 专家评赞《江山如此多娇》

2021-6-25 12:24| 发布者: 魏荣钊| 查看: 49847| 评论: 0|原作者: 陆青剑|来自: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摘要: 李敬泽(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江山如此多娇》作为一部纪实文学作品,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思想和艺术水准,反映了贵州脱贫攻坚的伟大历程。书写了贵州的扶贫志、脱贫志,是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 ...

李敬泽(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江山如此多娇》作为一部纪实文学作品,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思想和艺术水准,反映了贵州脱贫攻坚的伟大历程。书写了贵州的扶贫志、脱贫志,是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欧阳黔森对脱贫攻坚的关注是深入、持续的,在深入持续的过程中,他对脱贫攻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表达。

我们进行主题创作的时候,反映新时代这样复杂的,同时又是如此伟大的大规模的历史实践时,作家主体的眼光,把握能力,我觉得是一个很大的短板。在这方面,欧阳黔森做了一个典范,或者给了我们一些很重要的启示。就是一方面有对大势,对于政治、政策深入全面的把握理解,另一方面又对具体的生活或者说政策落地之后、落到老百姓身上后,那个活生生的东西很了解,这个是作家最重要的。所以说柳青了不起,中央一个政策一出来,他马上就知道那个邻居的大爷大娘高兴不高兴,是因为他是两边都衔接着呢。这样的作家不多,欧阳黔森是一个,所以作品写出来风貌就不一样,深度、眼光、规模就不一样。这方面黔森特别值得我们去研究,对当今不管是小说还是报告文学的创作都是一个有利的启示。

 

班峰(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文章合为时而著。作家欧阳黔森怀着对贵州这片土地的深情,多次深入贵州扶贫一线调研,采写鲜活有价值的、触动心灵的素材,以文学的形式探取脱贫攻坚的密码,为广大读者呈现了一幅完整而恢弘的贵州脱贫攻坚画卷。作品大气磅礴,人物形象鲜活,故事情节生动感人,始终关注基层群众的守创精神,传递温暖向上的力量,散发着泥土气息的同时,又渗透出优美和诗意,可以说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兼具,是同类作品中的精品。

 

吴秉杰(中国作协创研部原主任):第一,脱贫攻坚是时代大事情、社会大课题,对文学来说也是大主题、大课题。脱贫攻坚这个题材写的很多,但这部作品讲得更全面、更丰富、更充分,领导、群体、党的政策、各种措施、典型的事例,都写到了。我觉得写得非常详细,里面有一些典型的事例和曲折反复。

第二,欧阳黔森是一个不错的作家,把文学的交流性、情感性都写了出来,这是这个书里面很重要的特点。写得不单调,每个时间段都写出特点。他写的时间段有5个,可以算5个中篇,里面有很多故事和人物,写得比较生动。

第三,文学的要求是什么?我认为这里面应该有一个历史叙事、人生叙事、命运叙事。纪实文学也好,虚构文学也罢,你总归要写一个历史,以及人生和命运。脱贫攻坚,这个闪光点在历史叙事、人物叙事里面,活跃了人物和人物的感情。

 

范咏戈(《文艺报》原总编辑):《江山如此多娇》较完美地完成了主题性创作的目标设定,是一部脱贫攻坚的进阶之作。作品立意高、格局大,资料详实、文笔生动,达到了对脱贫攻坚敏锐记录、及时发声,政治担当与文学结合的目的。

我个人认为主题性创作要做好3个自觉,第一个是政治自觉,第二个是生活自觉,第三个是主题自觉。这部报告文学创作具有这样的自觉。首先有高度和视野。贵州为什么能够这么快实现脱贫攻坚,能够在主战场和决战场上取得决定性胜利,这部作品给出了相当有力的答案,不光下面要苦干,更重要的是来自于中央的好政策,这个作品的高度超出了一般的主题性创作高度。第二,《江山如此多娇》通过深入采访和多点透视取得了作品表达的深度,字里行间处处带着家乡泥土的芬芳和对家乡脱贫致敬的情怀。所以我感觉到《江山如此多娇》通过数字和个案的叠加、由点及面反映了贵州脱贫攻坚的全貌,可以说是一部聚点成面的贵州扶贫图鉴,更是一部生动的诠释贵州主战场和主战区何以能够取得决战决胜的一个珍贵的时代记录,是能够留下来的、也是不可替代的一个珍贵的文本。

 

白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这部报告文学你看起来是很平实,但是实际上里面很有内容,很见功夫。

第一,作品有着很强的真实性。但这个真实性跟我们一般看到的报告文学作品不一样,有一些报告文学作品是在收集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写作而成的,而这部作品充满了现场感,有实证性,就像作家自己在文章里说的那样,他通常写东西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他每到一个地方,边看、边问、边听,甚至把自己曾经去过的地方与现在进行比较,所以现场感特别强烈,有实证性的真实。

第二,作品在探寻贵州不同地方的脱贫经验,同时作家还在探寻经验背后的东西。贵州的千山万水各不相同,花茂村、南山、万山、红岩村等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作品给我的一个深刻印象,就是我们党始终不变的宗旨,那就是为人民谋福利,这一点作家写得非常充分。所以作家写出了我们的党不变的初心。

第三,以小见大。作品有很多小细节给我印象特别深,比如万山在引进山东九峰集团时,拿出1800万。比如他到一个地方去,老百姓端出一碗蜂蜜,说喝吧,很甜。还有一个作品叫《看万山红遍》用得好,万山既是个地名,同时又是毛主席诗词里头的一句话,他把这个双关的意思表达出来,非常棒。

 

李炳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脱贫攻坚的报告文学我读过几十本,很多雷同的、相似的也都不少,我看了黔森的《江山如此多娇》,我感受最深的、最突出的是:一个走心的作品。作家有没有走心,会影响文学作品情感和精神的内容,因此我觉得走心和不走心太重要了。

欧阳黔森他写过很多电视剧,也写过很多小说,如果编故事的话,他很会编,会把故事编得起起伏伏,曲曲折折。但他没有走纯粹讲故事那条路,而是相信自己的内心,相信真情的东西,相信自己真情的发现是能够感动人的。他着重写了自己的见闻,用这些真诚的东西、人们前后真实面貌的改变打动人。所以他看起来写得不费劲,但实际并不是每个家作家都能够做得到。作家深入不到位,肚里没货,情感当中没有体会,就很难表达出来,所以这个作品很走心。

这个作品是在自我有很大主观控制能力下写的,不是像有的作家一样没有控制能力,作者被对象所裹胁、所左右。这个作品有很强的自己主观情感,自己主观把控的能力和自己主观的鉴赏、比较认识、判断能力在里边,真正是一个作家写出来的贵州脱贫攻坚的作品。无论从事实的呈现上,历史的描述上,还是对自己的感受认识上、文学的表达上,都比较精粹,比较完整,比较生动,比较丰盈。所以虽然不是很长,但确实是很好的作品,很有个性和优势。


梁鸿鹰(《文艺报》总编辑):欧阳黔森是一个多面手,小说、报告文学、影视文学、散文,成就都非常突出。他的创作有着很鲜明的特点:

第一,作家有一种整体观、大局观。虽然是在贵州,但从他的创作来看,他的心里有整个中国建设的总体,对历史和现实的认知比较清楚,真正做到了宏观与具体的结合,局部与整体的结合。通过这本书能够看到,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走过的那些道路,党的总体设计、政策、指向,都有体现。能够看到政策的指引跟贵州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最后取得全面胜利之间的关联,他把贵州脱贫攻坚的成功放在这样一个大的宏观视野之下来关照,具有一种举重若轻的感觉。

第二,写事与写人相结合。他写贵州脱贫攻坚,写多种经营也好,写易地搬迁,写文旅小镇的打造,写吉他产业的兴起……他把这些人正在创造的这种新的奇迹和他们精神上的腾飞联系起来写。所以这里面有一种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的好景在,这在我们社会中应该是一种普遍的精神气质,把这个写出来了,这是非常可贵的。

第三,他真正做到了真实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你在作品中始终看到昂扬向上的存在,有一种个人在场、亲历之后的自豪和豪情。我们这个国家从积贫积弱中逐渐强大起来,我们有困难,同时也有战胜苦难的办法、力量和智慧。这本书就是要把这些力量、办法和智慧贡献出来,呈现得非常到位。大局观和艺术细节的处理,个人的情怀与亲历性和真实性的结合,给当今报告文学提供了非常好的经验。

 

王山(《中国作家》杂志原主编):欧阳黔森在祖国的大地上、贵州的大地上行走。很多作家都在行走,但究竟能看到什么,这是一种本事。欧阳黔森看到了,而且他用一种自己独有的生动方式来呈现。比如写山民,“我到北京去看总书记去了,说你在哪儿看呢,我在电视上看的,在北京看离得更近一点。”这种细节如果不用脚去丈量,或者有看见的能力,是写不出来的,报告文学是否用自己挖掘出来的材料,场面和细节是不一样的,它的政治性、文学性、感染力、现场感绝对也是不一样的。

欧阳黔森写出了党为人民谋福利的丰功伟绩,他用一种非常文学的方式把这种担当和情怀呈现出来。他写的是举重若重,同时又是举重若轻。举重若重就是里面有很多思考,党的治理能力,从基层到我们党的高级领导,乃至党的领袖的真知灼见,全都表现出来了,这是非常可贵的。确实是值得我们很好研究和给予一个应有的评价。


陈晓明(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江山如此多娇》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个是大题小作。我们经常讲小题大作很难如何如何,实际上大题小作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更难。脱贫攻坚是一个时代的大题,甚至是全世界的大题。这个大题怎么做?欧阳黔森写了贵州的5个村庄,从小处落墨,这是国画的技法。这个大主题把握得非常好,大题小作,做得非常精致、非常精细,精耕细作,每一个村庄里里外外,从上到下都写得非常透彻。

第二个是大道至简。这部作品写得非常平易、平实。总书记说党的政策好不好,就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一看就明白。这句点题的话虽然在文中出现过两三次,但它恰恰是大道至简。脱贫攻坚这么大的难题怎么去做?欧阳黔森以地质队员的双脚去走,然后把走过的脚印写下来,他能把那些道理刻写于贵州的千山万水,刻写在老百姓的家门前、场地上。

第三个是大局有序。每篇都写得错落有致,叙述上,突出一个叙述人的在场。这个叙述人的声音能融入人民的声音,能够融入党的政策的声音。我们过去读报告文学是比较外在的,那也是一种叙述,那种客观化的报道,也是一种叙述。在欧阳黔森的叙述中,他的声音和老百姓的声音是融为一体的,没有隔阂,非常自然,而且叙述的语调饱含深情。

第四个是大情显实,大的情感里边能够显示出很实的东西。黔森当年写过诗,那种诗情画意的东西很多,但是也非常非常自然。报告文学本来是叙事为主,但是他叙事中写情,那种情怀他都是用实际的描写,用现场感来表现,所以我觉得这部作品整体上非常成功,我非常感动,也表示致敬。

 

徐则臣(《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江山如此多娇》的5篇,有4篇是在我们那儿发的,而且前面的三篇是在同一年,非常隆重地推出来,这可能在我们的办刊史上好像还没有过一个作家一年3个头条。这3篇发出来后,影响特别好,我们做了一个微信公众号,点击率都很高。

因为4篇是分开发的,所以每次单看一篇都很好,但是这次作为一本书,加上《中国作家》发的这一篇,这5篇放在一块,我觉得阅读上有一个规模的效应。这5篇放在一块,马上看到作家在写作、选材以及对材料的把握上,有着鲜明的特色。作品解决了上接天气、中接人气、下接地气的问题。所谓接天气,就是站位高,无论是对扶贫政策的把握,还是对贵州贫困情况以及扶贫攻坚情况的熟悉程度,我觉得作家把握得特别准,看问题的站位也很高,而且有一种非常强烈的问题意识。

欧阳黔森的作品里有很强的现场感和实证精神,这与他的地质队员经历有关。因为对贵州的热爱,欧阳黔森扎根于这片土地,你会看到作家的整个写作过程有着强烈的介入意识。欧阳黔森的情感温度、修辞风格、写作手法,有很强的辨识度,作品里有很多细节,很多故事,同时还有些有地方志的写法在里面。

 

李朝全(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这是用心用情用功写的一部书,大家也都对这个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也是对于作家劳动成果的肯定。我自己也写了3000多字的评论,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部分,因此我在这里不展开。小说家写报告文学是有资本的,有底气的,贵州有很多好题材,欧阳主席脱贫攻坚的长篇小说正在创作中,我们充满期待。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 美哉,松杉
  • 山高镇不远(随笔)
  • 建党百年贵州文学研讨座谈会在修文县举
  • 血花(短篇小说)
  • “新世纪西部作家论坛:王华、肖江虹作

图文热点

返回顶部